內容來自sohu新聞

解構中國經濟新常態:結構優化 動力轉換



解構中國經濟結構新常態

龍永圖認為,不能因為產能過剩就如臨大敵,也不能因為資源的問題就感覺到產業發展的前景不好。

沈文 發自長沙

近日,在與中共長沙市天心區區委、區政府聯合主辦的“共話天心金融外灘”活動上,被稱為“將中國推向世界、將世界拉近中國的”入世功勛——龍永圖先生,接受瞭《中國房地產金融》的獨傢專訪,並就中國宏觀經濟與產業未來的主題,提出瞭自己的真實想法與觀點。

經濟結構走勢:結構優化、動力轉換

現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加上股市不好,人民幣貶值。但是中國經濟總體形勢還是向好的,很多搞經濟的同志沒有這樣一個基本的定力,就不要搞金融瞭。

總書記在最近考察時特別提出瞭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即: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最近一年多,社會普遍對中國經濟下行持悲觀態度,出現這樣的情緒主要是把著眼點更多地放在速度變化上瞭,看到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逐漸下滑,所以感覺經濟形勢不好瞭。

實際上,我覺得在解讀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時候,應該更多地把著眼點放在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兩個方面。因為,我們要通過這兩個方面實現中國經濟更好的發展。

中國經濟經歷瞭那麼長一段時期的高速增長,確實到瞭一個重大的轉折關口。中國目前正在實施的動作是怎麼樣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使經濟增長動力轉移到創新、改革等重大措施上來。

一項經濟質量好的標準是什麼?標準無非是兩個,中國經濟發展以後是不是給老百姓帶來瞭實實在在的好處?是不是讓老百姓得到瞭實惠?就是說,經濟增長以後是不是社會更加公平、公正,社會是不是更加和諧和穩定?我認為,民生是衡量中國經濟的重要標準。說起來簡單,實際上要看中國經濟發展能不能為實現這兩個基本目標來服務。

比如金融發展,金融機構到底是以這個金融機構能盈利多少作為衡量這個金融機構好壞的標準呢,還是要看金融機構的融資成本下降?融資更加方便?融資的對象更加普遍?如果隻是重視數量的增長,追求更高的盈利,這就不符合當前中國關於新常態下追求經濟質量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我們的金融不是真正為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服務,那這樣的金融機構盈利再高、發展再快,我覺得也不符合中央關於經濟新常態下的一些基本目標。

所以,中國經濟的質量提高不僅僅是要解決民生的問題、社會穩定的問題,還要解決產品服務的質量問題,解決老百姓關心的金融服務質量問題,要讓老百姓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喝到更幹凈的水,吃到更安全的食品等等。是不是在推動動力轉換方面更具有挑戰性,更加發揮作用?

國內兩大產業籌碼

我認為籌碼有兩個,第一個是中國市場尤其是日益龐大的中產階層市場,第二個是新型城市化產生的城市新市民。

總書記在今年3月博鰲亞洲論壇上講到瞭市場的機遇、投資的機遇、綠色的機遇、國外合作的機遇,機遇很多。但我理解唯一核心是中國市場的機遇,這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一個機遇,也是看待中國經濟最核心的問題。

因為,不管是經勞保局勞工貸款率利2016濟也好,還是企業也好,首先要問市場在哪裡?消費者在哪裡?把市場看清楚瞭,把消費者看清楚瞭,一個最小的小老板都知道這個東西賣給誰?這是搞經濟的人回答的一個問題。

中國經濟最大的利益市場是什麼?就是因為有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有一個龐大的市場,這是全世界看中國經濟,永遠不會對中國經濟失望的一個基本原因。中國有日益擴大的中高收入群體,中國面臨的最大機遇就是中產階層的迅速崛起,經過三十多年的時間,很多人富起來瞭,這個群體對於中國經濟來講非常重要,外國人看重中國也是看這一點。

根據預測,2025年中國中產階層崛起的人群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中產階層人群,這批先富裕起來的中產階層人群,就是中國市場最大的機遇。那麼,這一條不僅僅是中國的機遇,也是新興國傢的機遇。

兩個月前,我在新加坡參加論壇,談及全世界最重要的經濟趨勢時,得出最核心的一條就是在新興國傢中中產階層的崛起,而這些中產階層的崛起表現得最突出的就是中國,這是中國經濟的希望,也是世界經濟的希望,這是中國面臨的第一大消費群體,第一大市場機遇。

新型城市化所產生的城市新市民源於中央強力推行戶籍改革、社會保障體系等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進城民間信貸金主民間信貸金主任何問題免費諮詢的很多農民變成新市民,而新市民的消費是農民消費的幾倍。中國的城鎮化每年可以產生上千萬的城市新市民,這些就是很大的消費群體。農村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土地流轉、扶貧、電子商務也好,使得農民逐漸富裕起來,中央特別強調扶貧,就是針對中國逐漸富裕起來的底層農民。中國有日益龐大的中產階層,有每年增加上千萬的城市新市民,還有農民的逐漸富裕,這就是中國的最大機遇。

那麼,新的消費群體催生出新的消費產業。比如,大傢熟悉的信息消費,中國有四五億的網民,有住房消費、綠色消費、旅遊休閑消費、文體消費、健康養老消費等等,這些消費群體將產生新的消費領域,對金融業發展的基礎來說是很好的。

因此,不要因為產能過剩就如臨大敵,不要因為資源的問題就感覺到產業發展的前景不好。如果搞金融的同志看到這些新產業、新消費群體的不斷誕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會非常有信心的。所以,我們要有底氣,以後中國有很大的市場機遇。

新聞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51014/143423472846.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rdybe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